新闻动态
美国新研究称欧洲人祖先近亲或以蛆虫为食: 欧洲学者反对!
近日,一项由美国普渡大学人类学家Melanie Beasley团队发表在《科学进展》期刊上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。该研究通过对现代人类尸体肌肉组织及蛆虫样本的氮同位素分析,提出尼安德特人可能通过食用蛆虫获取超高蛋白质的假说,这一颠覆性观点迅速在考古学界掀起波澜。
长期以来,考古学家们对晚更新世尼安德特人骨骼中异常高的氮-15(δ15N)水平感到困惑。这种同位素比值通常出现在顶级掠食者体内,如现代鬣狗的δ15N值约为9‰,而尼安德特人样本却高达12-14‰。传统理论认为这源于大量肉类摄入,但人类肝脏代谢蛋白质的能力存在生理极限。Beasley团队另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了被忽视的微观食物链。
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腐化实验,监测34具捐赠尸体肌肉组织在不同分解阶段的氮同位素变化。数据显示,随着蛋白质降解,肌肉组织的δ15N值会逐步上升;而寄生在腐肉中的蝇类幼虫体内δ15N值更出现惊人富集,最高达到43‰,是宿主组织的8倍。这种生物放大效应为解释尼安德特人的同位素特征提供了新思路。
研究指出,蛆虫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"超级食物"。每100克蝇幼虫含有12-25克优质蛋白质,包含所有必需氨基酸,同时提供15-35%的脂肪及丰富微量元素。从获取成本看,在动物尸体周围采集蛆虫的能量消耗仅为狩猎大型动物的1/20。考古记录显示,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常出现被敲骨吸髓的动物残骸,与主动采集昆虫的行为模式高度吻合。
团队还注意到现代采集社会的参照案例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某些部落至今保留食用天蛾幼虫的传统,这些幼虫经火烤后δ15N值可达35‰。法国南部Grotte du Lazaret遗址发现的烧焦昆虫残骸,更将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明确追溯至12万年前。
该研究遭遇欧洲学界的强烈质疑。莱顿大学Amanda Henry教授指出:"δ15N信号具有多解性,深海鱼类、真菌或特殊植物都可能造成类似同位素特征。"她强调必须发现蛆虫特有的生物标记物(如几丁质微化石)才能确证。图宾根大学HervéBocherens团队则通过模拟实验证明,冰川期的低温环境会显著延缓尸体分解,蝇类繁殖窗口期可能不足以产生足够生物量。
更有学者提出替代解释。西班牙古生态学家Antonio Rosas认为,尼安德特人可能优先猎食老年/病弱个体,这些动物肌肉组织本身具有更高δ15N值。德国马普研究所的Christina Warinner则指出,食用反刍动物胃内容物中的半消化植物,同样可能导致氮同位素异常富集。
这场争论反映了古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。传统形态学分析正与分子考古学、稳定同位素技术形成多维证据网络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Sophie Méry建议,未来研究应结合牙结石微痕分析、古寄生虫学等多学科手段。值得关注的是,2024年在克罗地亚Vindija洞穴发现的尼人粪便化石中,已检测到鞘翅目昆虫的几丁质片段,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线索。
从更宏观看,这场辩论触及人类演化史的核心议题——我们的祖先如何突破生态限制。无论蛆虫假说最终是否成立,它都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。正如剑桥大学人类学家Preston Miracle所言:"在冰河时期的严酷环境中,任何高能食物都不应被排除在菜单之外。"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,未来或许能通过人工智能重建古蛋白质组,最终解开这个困扰学界数十年的氮同位素之谜。
目前,Beasley团队正计划对欧洲多个尼安德特人遗址的土壤样本进行系统筛查,寻找蝇蛹化石等直接证据。这场跨越大西洋的学术交锋,不仅关乎我们对已灭绝近亲的认知,更深刻影响着对人类自身适应能力的理解。在探索生命演化的道路上,每个颠覆性假说的出现,都是向真理迈进的重要一步。